分部 导航

2019法检招聘考试法律知识:民法-善意取得知识剖析

2019法检招聘考试法律知识:民法-善意取得知识剖析

中公警法考试网 | 2019-12-23

点击进入法检招聘考试考生交流群

法检招聘微信公众号(fzzpksw)实时更新法院检察院书记员招聘资讯和备考资料!

【导语】中公警法考试网为大家带来2019法检招聘考试法律基础知识:民法-善意取得知识剖析。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2019年法检考试


在历年的法检招聘考试中,民法中善意取得这一知识点考察频率非常之高,经常辅助案例形式考察考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。本篇文章将对善意取得相关知识进行深入解读和考点剖析,帮助广大考生在考试中遇到相关试题迎刃而解。

一、概念

善意取得制度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财产有偿转让给第三人,如果受让人取得该财产时出于善意,则受让人将依法即时取得对该物产的所有权的一种法律制度。

二、善意取得构成要件

(一)出让人无权处分。

1.出让人是指将标的物转让出去的当事人。

2.无权处分是指出让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所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,即对标的物不享有所有权。

【例】公民张三将自己所有的房屋转让出去是否属于无权处分?

答:不属于,因为张三享有房屋的所有权,可以依法占有、使用、收益和处分房屋。

(二)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

1.受让人是指依法取得标的物的当事人。

2.善意是指不知情,即不知也不应当知道该标的物不归无权处分人所有。第三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。这里不仅不要求第三人有出让人有权处分的确信,而且是推定任何参加交易的第三人都具有这种善意。物权法对这种善意的保护,是公信原则的体现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恶意第三人。恶意就是第三人依当时的情况知道或应当知道转让人无让与的权利。即根据当时的环境,依交易的一般情况,可以得出让与人无权让与的结论,则第三人应视为恶意。例如第三人以不正常的低价购买物品,如无相反的证据,应认为是恶意。

3.动产和不动产区分标准在于移动后是否会使得价值贬损。例如房屋属于不动产,移动价值会贬损;汽车属于动产,可以随意移动且价值不受影响。

【例】公民小赵明知自己从小李处购买的相机是小红的,仍然装作不知情购买,能否构成善意取得?

答:不能,因为小赵是知情的,不属于“善意”,因此不构成善意取得。

(三)以合理的价格转让

注意:必须支付合理的对价,也就是说不能是赠与的或者打折出卖。

(四)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,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。

1.不动产转移所有权看登记,动产看交付。

2.已经完成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。

三、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

一方面,受让人取得转让财产的所有权,该财产上的原有权利消灭,但善意受让人在受让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权利的除外。

另一方面,原权利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。

【例】甲出差托付乙保管其电动车,在甲出差期间,乙把电动车卖给了丙,而丙事前并不知道乙没有处置权,而且以合理的价格构成交易。该案例中丙就属于善意取得,甲回来后,电动车归丙,甲没有权利索要,甲可要求乙交出交易金额,而且还可以要求乙赔偿事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