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关于法的国家强制性,表述正确的是:
A.法在实施过程中,始终离不开国家强制的介入
B.在法自觉得到遵守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运用国家强制力
C.国家强制性是保证法实施的唯一力量
D.法的实施也需要社会舆论、思想教育等多种手段来保证
2.扶老被诬伤老,好人败诉赔钱等事件一再发生,也因此2014年马年春晚小品《扶不扶》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共鸣。2013年8月1日,《深圳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》的正式实施,填补了国内公民救助行为立法的空白。该规定无疑会有助于破解“好人难做”的难题,同时释放出挺好人、做好人的正能量,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不无益处。之所以选择立法来保护“好人好事”,是因为法律有以下哪些作用?
A.指引作用 B.预测作用 C.评价作用 D.教育作用
3.属于行政立法主体的是:
A.国务院 B.国务院各部委
C.国务院直属机构 D.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
1.【答案】BD。解析: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的实施的唯一力量,只是最终保障手段。法的实施也需要社会舆论、法制观念、伦理道德等多种手段来保证。在法自觉得到遵守的情况下就没有必要运用国家强制力。故本题答案选BD。
2.【答案】ABCD。解析:法的规范作用分为五个方面:第一,指引作用,是指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,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,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、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,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影响。第二,评价作用,是指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判断、衡量他人行为是否合法或有效的作用。第三,教育作用,是指通过法的实施,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。第四,预测作用,是指根据法律规定,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他们相互间将如何行为。第五,强制作用,即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,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、惩罚违法行为。之所以选择立法来保护“好人好事”,是因为法律有以上几个方面的规范作用。故本题答案为ABCD。
3.【答案】ABC。解析:行政法包括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,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。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包括两类,一类为国务院各部、委员会、中国人民银行、审计署,另一类为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。D项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是法律,不是行政法规。故本题答案选ABC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