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精神在,希望就在。地震可以摧毁家园,但摧不垮人们重建美好生活的信念和力量。在抗震救灾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,早年事业有成的沈艳燕,在地震后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到家乡绵阳平武县牛飞村创业,与乡亲们一起重建家园。如今,她已经培训羌绣绣娘数千名,每名绣娘每个月依靠羌绣制作能收入3000~4000元。
千百万干部群众的奋斗,亿万中国人民的坚守,无数建设者的奉献,崇高的理想、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感恩,随着重建的脚步,汇入社会主义中国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。
作答要求
假如你是被派到汶川的调研组的一员,请根据“给定资料”,就汶川灾后重建写一份调研报告提纲。
要求:
(1)紧扣资料,要点完整;
(2)内容具体,条理清晰;
(3)不超过500字。
参考答案
一、标题:关于汶川灾后重建的调研报告提纲
二、背景:经历“5·12”特大地震的汶川,从瞬间“归零”到物质重建、经济重振、文化重兴、社会重构,仅用三年时间创造了“汶川奇迹”,使危机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。
三、具体做法:
1.党和国家顶层设计。灾难发生后,党中央接连发出一道道决策指令,出台一系列灾后重建文件,并划拨资金,在税费、金融、用地、法制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。
2.党员干部勇于奉献。抗震期间基层党员干部在家园破碎、痛失亲人的情况下,用自己的坚守,为灾区群众传递着信心与希望;灾后一年,基层党员组成多支服务队,活跃在灾后恢复重建第一线,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各类问题。
3.受灾群众坚强奋斗。重建工作以“人”为核心,受灾群众起早摸黑,自发重建家园,开展生产自救;积极参与重建规划,表达自身诉求;受抗震救灾精神感召,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,带动乡亲们一起重建家园。
4.其他省市对口支援。全国近2/3的省份与重灾地区结成对子,对口支援重灾县市;当基础设施援建告一段落,“对口援建”自动向“对口合作”演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