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题:
【参考答案】
问题:
1.绿化占道,树木挤占人行道、盲道。
2.设施病害,窖井盖凸出或凹陷,电表箱随意设置,涉及多部门,难以协商解决。
3.施工占道,施工周围没有交通警示和疏导,人行道堆放建筑材料,路面扬尘,施工时间久且道路两边同时施工。
4.非机动车占道,自行车、电动车停放杂乱无章,没有禁停标志,周围没有非机动车停放点。
5.经营占道,维修摊点在人行道上做生意。
6.人非混行,没有非机动车道,非机动车开到人行道上。
对策:
1.修整绿化带、行道树,合理扩宽人行道,重新规划设置盲道。
2.明确责任部门,由其牵头实施窨井盖整治,调整电表箱位置并及时进行安全维修,加强日常管理和维护。
3.规范施工围挡和施工信息公示牌,优化施工方案,快速推进施工作业,保持路面清洁。
4.设置明显非机动车禁停标识,查处人行道违章停车,设置人行道隔离杆,规划非机动车停放点。
5.引导流动摊贩进入市场规范经营,并采取宣传教育、行政处罚等方式,加强巡查,清理占道摊贩。
6.增设非机动车道,合理分配路权,严禁非机动车在人行道行驶。
第五题:
【参考例文】
“治”慧
社会治理,本应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温情之举。然而,秉持着冰冷的“管理”思维的地方政府仍然比比皆是,其结果也可想而知:一纸禁令拦不住盗伐林木,文化惠民群众毫不领情,市政建设引发骂声一片……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,只有把握和遵从发展规律,充分发挥“治”慧,才能充分提升治理效能。
建立体制机制,政策方能令行禁止。“悬衡而知平,没规而知圆”,每个人都遵从相应的规则,社会才能顺畅地运转。但要达到这些规则的要求,仅靠“一禁了之”,难以达到治理效果。风林村“靠山吃山”,村民不守禁令,背后隐藏的是“生态”和“生存”的矛盾。“村寨银行”的出现为调和人地矛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制度路径,避免了“你砍我也砍,谁砍谁就赚”的“公地悲剧”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,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。单纯的行政命令解决不了深层矛盾,治理只能陷入“拉锯”;只有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,才能真正赢得群众支持。
秉持为民初心,政策方能释放温度。“圣人治天下,体民之情,遂民之欲。”自古而今,百姓都是社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无论何种政策,其初衷必然都是普惠群众。然而,时下部分政策的实施却在基层走了样。修筑人行道却长期阻碍交通,形成安全隐患;建设盲道却又有大树拦路,盲人反而“无路可走”;整饬商户消防问题却引发激烈冲突,恶化群众关系。试想,如果每一条消弭隐患、为民利民的好政策都在实施中“走样”,该会怎样消解政府公信力,又何谈改善民生?因此,在社会治理中,唯有从始至终秉持为民初心,才能释放政策的温情。
激发群众活力,政策方能永续发展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。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进入新的发展阶段,原有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群众需求,人们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愈发强烈。风林村村民讨论制定管理制度,保护环境成为自觉;新民县鼓励群众“自娱自乐”,戏曲得以扎根农村;清河社区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,商户变得“通情达理”。著名政治哲学家桑德尔说过一句话:“公共讨论不仅是民主社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途径,它还是一种公民教育的形式。”只有在“还权于民”的过程中点滴浸润,培育群众参与的积极性,才能真正让政策发挥效能。
志不求易者成,事不避难者进。提升治理效能并非一日之功,需要努力,也需要“治”慧。进入“十四五”时期,即将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。唯有因地制宜,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才能将社会治理推向新的高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