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部 导航

2018年招警考试公安专业科目必看(122个)

2018年招警考试公安专业科目必看(122个)

中公警法考试网 | 2018-01-16

【81】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概念和成立犯罪应具备哪些构成要件。

答:犯罪的基本概念、犯罪构成答案要点:(1)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(1分)、触犯刑法(1分)、应受刑罚惩罚(1分)的行为。(2)犯罪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主体(0.5分)、客体(0.5分)、主观方面(0.5分)、客观方面(0.5分)。

【82】根据刑法关于犯罪构成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无论实施什么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。这是属于哪一个犯罪构成要件的问题?(2)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,但既不是出于故意也不是出于过失的,不是犯罪。这种说法正确吗?这是属于哪一个犯罪构成要件的问题?(3)实施了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,才能定罪处刑;对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的行为,不得定罪处刑。这是属于哪一个犯罪构成要件的问题?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刑法的哪一项基本原则?

答:犯罪构成、罪刑法定原则答案要点:(1)犯罪主体(1分)。(2)正确(1分)。犯罪的主观方面(1分)。(3)犯罪的客观方面(1分)。罪刑法定原则(1分)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3条、第16条、第17条

【83】根据刑法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为了确保国家、公共利益、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、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,可以先发制人,对预备实施不法侵害的人先行实施正当防卫行为。这种说法是否正确?为什么?(2)实施正当防卫行为,无论造成多大的损害,都不负刑事责任。这种说法是否正确?为什么?(3)对正在进行行凶、杀人、抢劫、强奸、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,采取防卫行为,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,属于正当防卫,不负刑事责任。这种说法是否正确?

答: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的概念答案要点:(1)错误(1分)。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之时实施(1分)。(2)错误(1分)。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(1分)。(3)正确。(1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0条

【84】根据刑法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实施紧急避险行为,在什么情况下应当负刑事责任?(2)公交车司机在车辆发生故障时跳车逃生,车上的乘客因事故死亡,司机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吗?为什么?

答: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概念答案要点:(1)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,应当负刑事责任。(2分)(2)不属于紧急避险(1分)。公交车司机负有保障乘客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特定责任。根据刑法规定,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,不适用于职务上、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。(2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1条

【85】根据刑法关于犯罪形态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行为人携带匕首,隐藏在路边,意图抢劫路过的行人,但由于当日没人经过,其犯罪企图落空,属于哪一种犯罪形态?(2)假设行为人见到某路人经过,即持匕首上前抢劫财物,反被该路人制服,属于哪一种犯罪形态?(3)假设行为人见到某路人经过,即持匕首上前抢劫财物,却发现是自己的熟人而作罢,属于哪一种犯罪形态?(4)对照问题(1)和问题(2),这两种犯罪形态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?(5)对照问题(2)和问题(3),这两种犯罪形态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?

答:犯罪预备的概念、犯罪未遂的概念、犯罪中止的概念答案要点:(1)犯罪预备。(1分)(2)犯罪未遂。(1分)(3)犯罪中止。(1分)(4)是否已着手实行犯罪。(1分)(或者表述为:犯罪预备是尚未着手实行犯罪,而犯罪未遂是已着手实行犯罪。)(5)犯罪未完成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,还是出于行为人本人的意志。(1分)(或者表述为:犯罪未遂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没有得逞,犯罪中止是出于行为人本人的意志而未完成犯罪。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2条、第23条、第24条

【86】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、单位犯罪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两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也构成共同犯罪。这种说法是否正确?为什么?(2)某公司实施非法经营犯罪的,对该公司的所有员工都应该按照共同犯罪处罚。这种说法是否正确?按照刑法的规定应如何处理?

答:共同犯罪的概念、单位犯罪的概念、非法经营罪答案要点:(1)错误(1分)。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,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,不以共同犯罪论处(1分)。(2)错误(1分)。应按单位犯罪处理(1分),对该公司判处罚金,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(1分)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5条、第30条、第31条、第225条、第231条

【87】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我国刑法把主犯分为组织、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,对这两种主犯的处罚原则分别是什么?(3)什么是从犯?(4)对从犯的处罚原则是什么?

答:主犯、从犯答案要点:(1)对组织、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,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。(1分)对其他主犯,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、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。(2分)(3)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,是从犯。(1分)(4)对于从犯,应当从轻、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。(1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6条第3、4款、第27条

【88】根据刑法关于共同犯罪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在共同犯罪中,甲和乙都是起次要作用,但甲是主动参加犯罪,而乙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。对甲和乙分别应如何处罚?(2)丙教唆丁犯罪,应对丙如何处罚?如果丁未满十八周岁,应对丙如何处罚?如果丁没有犯丙所教唆的罪,应对丙如何处罚?

答:从犯、胁从犯、教唆犯答案要点:(1)甲属从犯,对其应当从轻、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(1分)。乙属胁从犯,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(1分)。(2)丙教唆丁犯罪,对丙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(1分)。如果丁未满十八周岁,对丙应当从重处罚(1分)。如果丁没有犯丙所教唆的罪,对丙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(1分)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7条、第28条、第29条

【89】根据刑法的规定,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,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,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,是累犯,应当从重处罚。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对构成累犯的前罪和后罪,在犯罪的主观方面有什么要求?(2)对构成累犯的前罪和后罪,在犯罪主体的年龄方面有什么要求?(3)犯有什么罪的犯罪分子,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,在任何时候再犯这些犯罪中的任一类罪的,都以累犯论处?

答:累犯的概念、犯罪构成答案要点:(1)过失犯罪的除外。(或者表述为:前罪和后罪都是故意犯罪。)(1分)(2)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。(或者表述为: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已年满十八周岁。)(1分)(3)危害国家安全犯罪(1分)、恐怖活动犯罪(1分)、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(1分)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65条、第66条

【90】根据刑法关于自首和立功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犯罪嫌疑人在实施盗窃犯罪以后自动投案,但没有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,是否能认定为自首?(2)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抓获,其除了如实交代盗窃犯罪事实以外,还如实交代了公安机关尚未掌握的本人抢劫犯罪事实,是否能认定为自首?(3)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抓获后,如实交代了其所了解的他人实施的抢劫犯罪事实,经查证属实,是否能认定为自首?为什么?

答:自首与立功的概念和适用答案要点:(1)不能认定为自首(1分)。(2)对其如实供述盗窃犯罪事实的行为,不能认定为自首(1分)。对其如实供述抢劫犯罪事实的行为,认定为自首。(1分)(3)不能认定为自首(1分)。揭发他人犯罪行为,查证属实的,应认定为立功(1分)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67条、第68条

【91】根据刑法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犯罪,追诉时效是多长?(2)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犯罪,追诉时效是多长?(3)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,追诉时效是多长?(4)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、死刑的犯罪,追诉时效是多长?如果超过追诉时效认为必须追究的,如何处理?

答:追诉时效答案要点:(1)五年。(1分)(2)十年。(1分)(3)十五年。(1分)(4)二十年(1分)。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(1分)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87条

【92】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,法定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。请根据刑法关于追诉时效、数罪并罚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行为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,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畏罪潜逃,6年后被抓获,能否对其追究刑事责任?为什么?(2)行为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,但公安机关没有发现,10年后行为人因实施诈骗犯罪被抓获,公安机关才发现其盗窃犯罪事实,能否对其盗窃和诈骗犯罪实行数罪并罚?为什么?(3)行为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,3年后又实施诈骗犯罪,对其盗窃犯罪的追诉期限如何起算?

答:追诉时效、数罪并罚的适用原则答案要点:(1)应对其追究刑事责任(1分)。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以后,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,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(1分)。(2)不能数罪并罚(1分)。因为其盗窃犯罪已超过追诉时效(1分)。(3)对盗窃犯罪的追诉期限从其犯诈骗罪之日起计算。(1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69条第1款、第87条、第88条、第89条

【93】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(八)》,增设“危险驾驶罪”这一新罪名;规定了犯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为拘役,并处罚金。请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危险驾驶罪的概念。(2)对涉嫌危险驾驶罪的犯罪嫌疑人,能否适用逮捕措施?为什么?

答:危险驾驶罪、逮捕的适用条件答案要点:(1)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,情节恶劣的(1分),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(1分)。(2)不能适用逮捕措施(1分)。因为危险驾驶罪的法定最高刑是拘役,而适用逮捕措施要求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。(2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133条第2款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60条第1款

【94】简要回答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?

答:故意杀人罪、犯罪构成答案要点:(1)主体是一般主体(1分),凡年满14周岁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构成(1分);(2)主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;(1分)(3)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;(1分)(4)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。(1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32条

【95】请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在犯罪主观方面的区别;(2)在实施强奸犯罪的过程中致使被害人死亡的,应认定为强奸罪还是故意杀人罪?(3)在实施抢劫犯罪的过程中致使被害人死亡的,应认定为抢劫罪还是故意杀人罪?

答:故意杀人罪、故意伤害罪、强奸罪、抢劫罪答案要点:(1)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是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的生命;故意伤害罪在主观上是故意损害他人的身体健康。(1分)(2)强奸罪。(2分)(3)抢劫罪。(2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32条、第234条第1款、第236条第3款第5项、第263条第5项

【96】请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携带凶器抢夺的,应认定为抢劫罪还是抢夺罪?(2)犯盗窃、诈骗、抢夺罪,具有什么情形的,以抢劫罪定罪处罚?

答:抢劫罪、盗窃罪、诈骗罪、抢夺罪答案要点:(1)抢劫罪。(1分)(2)犯盗窃、诈骗、抢夺罪,为窝藏赃物(1分)、抗拒抓捕(1分)或者毁灭罪证(1分)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(1分),以抢劫罪定罪处罚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63条、第267条第2款、第269条

【97】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,简要回答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?

答: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及其处理答案要点:(1)情节显著轻微、危害不大,不认为是犯罪的;(1分)(2)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;(1分)(3)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;(1分)(4)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,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;(1分)(5)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死亡的;(1分)(6)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。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15条

【98】简要回答下列关于刑事案件地域管辖的问题:(1)刑事案件是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,还是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?(2)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刑事案件,如何确定管辖?(3)对管辖不明确的刑事案件,可以由有关公安机关协商确定管辖。如果协商不下的,公安机关如何确定管辖?

答:刑事案件的管辖答案要点:(1)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(1分)。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更为适宜的,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管辖。(1分)(2)几个公安机关都有权管辖的刑事案件,由最初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(1分)。必要时,可以由主要犯罪地的公安机关管辖。(1分)(3)可以由共同的上级公安机关指定管辖。(1分)法律依据: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第15条、第16条、第17条

【99】简要回答下列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中回避的问题:(1)侦查人员是否回避,应由谁决定?(2)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,侦查人员是否应停止对案件的侦查?如果被决定回避的侦查人员不停止侦查,其在回避决定作出以前所进行的诉讼活动是否有效?(3)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是领导人员,不参加具体办案工作,不适用回避的规定。这种说法是否正确?(4)鉴定人、记录人和翻译人员不是案件的侦查人员,不适用回避的规定。这种说法是否正确?

答:回避的适用答案要点:(1)侦查人员的回避,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决定。(1分)(2)对侦查人员的回避作出决定前,侦查人员不能停止对案件的侦查(1分)。其在回避决定作出以前所进行的诉讼活动是否有效,由作出决定的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决定。(1分)(3)错误。(1分)(4)错误。(1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30条、第31条、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第28条、第32条、第33条、第34条

【100】根据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,简要回答下列问题:(1)刑事诉讼法规定的7种证据中,有3种是可以通过询问或者讯问的方式收集的,这3种证据分别是哪些?(2))生理、精神或者年龄方面具有哪些问题的人不能作为证人?

答:刑事案件证据的种类、证人资格答案要点:(1)证人证言(1分),被害人陈述(1分),犯罪嫌疑人、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(1分);(2)生理上、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,不能辨别是非、不能正确表达的人,不能作证人。(2分)法律依据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第42条第2款、第48条第2款、《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》第50条第2款、第54条第2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