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【中公解析】:答案D。 第一个空有一个“和”字,是联合关系的判定标志,即本空的意思应该是“黑暗”的近义词或者一致词,故可以排除A选项。文段对龚自珍的做法是肯定认可的,故可以排除B选项,因为“耸人听闻”是故意夸大事实的真相说一些让人害怕的话,是贬义词。再看“它就像一声炸雷”可以知道“如雷贯耳”不能用,因为重复。故本题选择D项。
2.【中公解析】:答案B。本题的突破口为第二个空,文段应该是一个褒义的文段,故首先排除含有贬义色彩的“另类”,即D选项。在看“直面历史的人能够保留的一些欧式建筑”这里大致可以推出,文段说的是战后的中国在收到希望的侵略之后,仍然能够保留西方的建筑物,可以知道那些人是“开明”的,而看不出来是否这种做法就是“睿智”的,故选B。
3.【中公解析】:答案B。此题有不少考生会误选C,其实只要能够了理解阅读的目的,此题就能迎刃而解。题目的问题是作者的意图,从意图来说,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,讲道理是为了解决问题,所以最终的意图应该是解决问题,尤其是题干已经涉及到解决问题的层面。高校的专业设置确实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,但为了能够将专业设置更加合理,就需要在制度上下功夫。所以从阅读目的来说,文段重点在解决问题,自然能看到“制度建设”,而后文都是对制度建设的举例和具体分析,所以文段的重点应该是“制度建设”,选择B选项也就理所当然了。
4.【中公解析】:答案C。主旨概括题,总―分结构,文段前三句话是总述,点明观点: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同时代的伟大剧作家,但是二人的剧本写法不一样。之后的内容是分说,以《罗密欧与朱丽叶》和《牡丹亭》为例,具体比较二者艺术风格的不同。提出观点、举例论证。因此,只有C项完整地概括了文段的主旨。A项的“伟大之处”仅在第二句话中提到,偏离了文段的主旨。B项只提到了《牡丹亭》,过于片面。D项,文段的主体是莎士比亚和汤显祖,“中外古典戏剧”无端扩大了主体范围,且“共同点”表述有误,文段主要说的是不同之处。